「親愛的郭德堡,為我彈奏一曲我的變奏曲吧!」
 凱瑟林克伯爵在每個失眠的夜晚,總會如是說。


凱瑟林克伯爵 (Hermann Carl von Keyserlingk) 是俄羅斯派駐德勒斯登的駐外
使節,與巴赫有著深厚的友誼。為了讓久病纏身的伯爵好友在失眠的夜晚能
伴著柔和的琴音入睡,特地為他的天才學生,也是伯爵長期贊助支持的音樂
家郭德堡(Johann Gottlieb Theophilus )在
一七四二年完成了這部結構龐大的
「大鍵琴練習曲」,讓郭德堡能為伯爵彈
奏以解痛苦,而這時郭德堡年僅十四歲!

伯爵口中的「我的變奏曲」就是現在大家稱之的《郭德堡變奏曲》。其實,
一開始,巴赫並未將這首作品如此稱呼(就如同其他作品一般,是後世習慣
性地放上標題),只有在出版扉頁上標記:由「曲調Aria」加上「不同
變化」所組成的大鍵琴練習曲(Clavierubung)。

《郭德堡變奏曲》的「變化」,是指建立在「曲調」中所使用的「低音主題
」作變奏,與
我們較熟悉古典、浪漫時期的「主題與變奏」,是由旋律性強
烈的高音部主題作發展,不甚相同。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是「和聲」與「對位
」盛行的年代,而巴赫正是將之發揮到極致的一人。這時的音樂特色是「平
行」的旋律線與「垂直」的和聲對位交互相錯的進行。
因此,這個「低音主
題」會以不同的「平行」面貌(如快速音型、舞曲節奏風格等)出現在不同
的變奏中,搭配巴赫純熟的和聲對位「垂直」手法,再加上巴赫加註了許多
義大利
式美聲唱法的裝飾音,造就了這部結構嚴謹、聲音豐富華麗的作品。

雖然這是一首具有催眠作用的音樂,但喜愛「解構」的人聽了音樂,或拿了
樂譜之後,也許會興奮的無法入眠!舉幾個小例子看看巴赫在這兒玩了什麼
花樣:

首先,整首作品是由一首曲調 (Aria) ,加上三十個變奏,再加上反覆一次
開始的曲調,總共有三十二個段落。而總共三十二個小節的曲調中,所使用
「低音主題」正好也是三十二個音符。

三十二小節的曲調,如從和聲結構來看「低音主題」,可視第十六小節為一
段落,自十七小節處分割為前後兩部份;而在整首作品,巴赫再第十六個變
奏(也就是第十七段)明顯題註「序曲」,將之視為一個新的開始,正好符
合曲調的結構。

另外,巴赫將三十個變奏曲以每三首為一組,每一組的第三首(除了第三十
段變奏)都是以卡農型式表現,同時,九首卡農依序從一度、二度直到九度
。而「三」是個崇高的數字,代表著基督教三位一體的哲學思想。

當然,就結構而言還有許多有趣的現象,但暫將「達文西密碼」旋風擺一邊
,其實,這部《郭德堡變奏曲》曲風多變,驚奇不斷。「曲調」即為-慢板
的薩拉邦德風格的舞曲,寧靜與安詳的揭開序幕,接下來的變奏曲,有活潑
明朗的鄉村舞曲風格(如第四變奏)、西西里舞曲(如第七變奏)、巴瑟比
舞曲(如第十九變奏)等性格強烈的變奏曲;也有利用裝飾音、大跳或兩手
交錯的華麗音型變奏(如第十四變奏)、跳躍式的音型變奏(如第二十變奏
)或大量使用半音蒙上灰色悲傷音色的不協合變奏(如第二十五變奏)等等
。當大家正期盼有一個轟轟烈烈的最後變奏,相反地,巴赫卻幽默地用了二
首他小時候常聽的童謠當主題,輕鬆詼諧地轉回曲調結束了這部曠世鉅作。

曲調Aria


第四變奏


第十四變奏


第二十五變奏


巴赫的作品,常透露著古老的風格,強烈表達以情緒為導向的內容。他綜合了
百年來的音樂型式,而將音樂發展到極點,雖非空前,但卻成為一位絕後的人
物-巴赫之後鮮少有人能寫出如平均律、管風琴或無伴奏樂曲同等藝術價值的
作品。而這部既莊嚴又優美的《郭德堡變奏曲》,不僅凱瑟林克伯爵毫無厭煩
地一直聆聽,也深受後世大家的喜愛。

節錄自王詩尹(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民族音樂學碩士)-《巴赫與郭德堡變奏曲》一文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noopypiano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